• "中和"的诗词
  • "中和"的文章

省中和何子温见寄

宋代·洪咨夔

东风婉娩燕来双,禁漏无声万绿香。宝鸭炷云朝太紫,玉蜍挹露校铅黄。圣贤不断千年脉,宇宙长存一点光。老鹤也知虚静好,夜深踏月上修廓。

诗词详细

江上平堤堤上路,只轮来往舟沿泝。林疏风叶坠轻黄,征雁声中秋暗度。来踏东风归岁暮,佳山好水无重数。揩摩老眠待冬深,更看霜林排雪树。岸木稠屋作小邻,港鱼多处鸥成聚。.....

诗词详细

藤花满地香仍在,松影拂云寒不收。山鸟似嫌游客到,一声啼破小亭幽。

诗词详细

梅容惨不竞,乌语噤无声。二月朔已告,三日春当分。寒馀凌暖律,雪后更同云。但恐严凝误,阳和欲奏勋。

诗词详细

奉和御製中和节

宋代·夏竦

中春遘初吉,嘉节著芳名。习习微和扇,欣欣万物荣。云融才化鹤,谷暖已迁莺。朝野多欢日,风谣会颂声。

诗词详细

碧沼横梅屋。水平堤、双双翠羽,引雏偷浴。倚户无人深院静,犹忆棋敲嫩玉。还又是、朱樱初熟。手绾提炉香一炷,黯消魂、伫立阑干曲。闲转步,数修竹。新来有个眉峰蹙。自王.....

诗词详细

梦中和人梅诗山礬韵

宋代·洪咨夔

溪路槎牙木叶乾,角声吹动五更寒。疏疏梅蕊疏疏雪,一段生绡不用礬。

诗词详细

中和楼

宋代·沈大椿

愁少怜诗酒,閒多忽簿书。登楼当白昼,冯槛看清滁。风急移凉榻,云归想故庐。往来桥上客,谁得见长鱼。

诗词详细

试中和节诏赐公卿尺诗

唐代·陆复礼

春仲令初吉,欢娱乐大中。皇恩贞百度,宝尺赐群公。欲使方隅法,还令规矩同。捧观珍质丽,拜受圣恩崇。如荷丘山重,思酬方寸功。从兹度天地,与国庆无穷。

诗词详细

新堂仍设旧青毡,欲使刘伶暂醉眠。何似奇章南涧上,别开一室待焦先。

诗词详细

奉和御制中和节

宋代·刘筠

载阳临仲序,初吉协嘉名。国授民时正,天资植物荣。草薰翔泽雉,风暖度林莺。尧思存稽古,洋洋播颂声。

诗词详细

馆中和赏桂诗

宋代·许应龙

喜陪盛集桂丛间,拟赋新诗未敢先。忽拜清篇真寡和,难将拙语更争妍。枝头烂漫黄金粟,度上风流紫府仙。凡骨岂容攀俊轨,也沾賸馥醉花前。

诗词详细

中和节日步东园三首

宋代·杨万里

两晨又不到东园,沙径朝来合小乾。可惜红梅将落去,怕风怕雨不来看。

诗词详细

中和节

宋代·林景熙

柳下一瓢酒,湖风散积阴。晴舒生物命,春酌化工心。莺语调寒燠,花妆定浅深。悠然情性会,宇宙入孤吟。

诗词详细

中和堂

宋代·王十朋

堂前老木几经春,阅遍泉南旧守臣。尽向中和堂上坐,中和为治有何人。

诗词详细

清时令节千官会,绝域穷山一病夫。遥想满堂欢笑处,几人缘我向西隅。

诗词详细

辙鱼应怪决江流,千里重为叠嶂游。颇惯黑甜相对美,可无赤糙为宽忧。干戈在眼心还折,勋业何时鬓早秋。已办卖刀归买犊,不妨多种白江州。

诗词详细

皇心不向晦,改节号中和。淑气同风景,嘉名别咏歌。湔裙移旧俗,赐尺下新科。历象千年正,酺醵四海多。花随春令发,鸿度岁阳过。天地齐休庆,欢声欲荡波。

诗词详细

鸭鸭随波,莺莺坐树。天涯芳草疑无路。恼人只有燕梢船,浓春又向船中度。斗酒香留,题襟墨聚。菜花黄了忘归去。韦娘髻子晓妆成,今朝定出湔裙否。

诗词详细

南国穷阴候,东楼独坐时。兴牵孤棹水,情绕野梅枝。爱酒閒中圣,慵书卧遣儿。衰年疏懒意,还赖故人知。

诗词详细

杪岁呈三白,农谈喜及时。麦传全稔信,松挺后凋枝。海冻愁龙伯,沙寒泣雁儿。唯有袁安舍,高眠竟不知。

诗词详细

故里何年别,鱼书隔岁沉。囊无十日费,鬓有二毛侵。交谊原非浅,酒杯莫厌深。西园听雨处,还似越江浔。

诗词详细

吊钱中和

清代·戴亨

遍历名山觅返还,可堪垂老释黄冠。徒令吊客悲膏火,岂有穹霄降玉棺。薤露歌前风日惨,北邙山下水云寒。不须泉路通消息,定悔红颜缚羽翰。

诗词详细

一室事扫除,图史寄幽瞩。先度靡云遐,后嶶庶可续。虫飞动牖风,鸟入噪庭旭。物化累纷员,缨緌肆缠束。屏营亦固然,筋膂非不足。恐逸曾史经,且错伊周躅。南山许偿素,斯言.....

诗词详细

天地云同色,江山皓一时。梅狂花覆野,柳困絮黏枝。鱼蛰坚冰壑,鸦迷返哺儿。侯门炙朱火,寒透不曾知。

诗词详细

山中和黎时高

元代·邓雅

学道犹疑隔两尘,仙葩采遍万山春。丹崖翠壁清高地,野服黄冠自在人。跨海未骑千岁鹤,烧丹还养百年身。知君亦有求仙意,群玉峰头日可亲。

诗词详细

大江西汇古龙洲,洲上云津何处求。抱膝几人曾偃蹇,遗书万卷足风流。邦家霖雨寻常事,嘉定文章三百秋。珍重云礽肯堂构,藜光夜夜烛天浮。

诗词详细

梅州重建中和堂

宋代·刘克庄

中和堂昔隳于火,今剪荒榛再落成。博士尊师重演说,史君存古不更名。渐摩伋学三风熄,流布褒诗五瘴清。天子金声兼玉振,会徵褚大兴儿生。

诗词详细

陪东坡中和堂赏月

宋代·刘季孙

中和堂上月,盛夏似高秋。天泻银河水,人披紫绮裘。气飘闻赤壁,语胜踊黄楼。归袂接夫子,适从何处游。

诗词详细

雪中和怀玉 其三

明代·庄昶

陈叟题诗去,江湖梦寐长。主人惟老屋,夫子更匡床。东鲁千年脉,南丰一瓣香。可堪知己恨,残月管江方。

诗词详细

璚楼无尽地,玉树不移时。地脉消氛祲,园容发故枝。裘轻飞猎骑,酒碧

诗词详细

东原道中和大中

明代·庄昶

何处东涯路,乾坤醉眼空。溪山吾老脚,日月此虚笼。白帽天将近,芒鞋雪半通。梅花消息好,还与问东风。

诗词详细

虹桥道中和大中

明代·庄昶

风光随阔步,处处眼俱新。酒盏冬天趣,梅花句子春。忘形幽壑几,把手白云频。自笑閒潇洒,青天一幅巾。

诗词详细

雪中和怀玉 其一

明代·庄昶

我意留公厚,苍天知此无。朔风三日雪,清世两迂夫。玄酒污樽礼,梅花太极图。无言还对坐,何必论鹅湖。

诗词详细

盘空还壮楚关赊,罗立诸峰似建牙。元气荡浮神却寂,悬流奔注势容遮。望迷去马厓根转,寒薄行幨雨脚斜。山鸟莫啼泥滑滑,远游人惯动长嗟。

诗词详细

香泉道中和大中

明代·庄昶

江山同一枕,何梦与神游。紫气围黄鹤,青天坐白牛。古今云汎汎,天地水浮浮。莫道双凫外,王乔不可求。

诗词详细

积素明幽馆,为祥表盛时。风回先带霰,气煖不封枝。被鹤无高士,悬鹑有冻儿。君王忧四海,多少自应知。

诗词详细

雪中和怀玉 其五

明代·庄昶

未尽孤撑力,风波却少回。江湖今日好,天地此帆开。水静天平阁,山苍雪漫排。行藏应此老,真见仲尼来。

诗词详细

雪中和怀玉 其二

明代·庄昶

对坐无言处,无中更有无。圣贤公自是,宇宙我非夫。人世开天境,江村挂雪图。此中凭打过,老眼送江湖。

诗词详细

昔日饥寒伴,凄凉无一存。去花难返榭,好月不留轩。龟手衣犹在,齐眉案尚温。一门新旧鬼,强半北方魂。

诗词详细

送刘掌教中和山西校文

明代·潘希曾

月窟秋香近,山程暑雨疏。诸生瞻使节,内府待贤书。鉴出骊黄外,心传衣钵馀。晋阳称自古,多士近何如。

诗词详细

雪中和怀玉 其四

明代·庄昶

天心何处问,默坐正寒更。古调今疏越,天和此太羹。夜深群动息,冬老一阳生。料得梅花月,乾坤只么清。

诗词详细

诗三首

宋代·严中和

山中道人不裹巾,一片石床生绿鳞。昨夜瓦瓶冰冻破,梅花无水自精神。

诗词详细

谁为芙蓉减障屏,梦中云物认朱明。铁桥十月梅花动,何得麻姑白鹿行。

诗词详细

雪中和赵地官 其一

明代·庄昶

六出人间管去留,自须寻乐不须愁。许谁太极圈中妙,不向梅花雪里求。到处江山真乐土,此身天地只虚舟。也知清透诗家被,富贵都忘说梦州。

诗词详细

雪中和赵地官 其二

明代·庄昶

人间万事是天留,元本无愁可浪愁。闭户总非颜氏懒,执鞭真岂仲尼求。对局两陈敲冻子,归蓑一昶卧渔舟。明朝有兴还堪至,莫问青州与赵州。

诗词详细

雪中和允崇 其五

明代·庄昶

连阴不出果无骖,只也蒙头破草庵。独把一杯看雪坐,便知终日与天谈。拥残败絮贫忘累,和每无诗老不惭。笑我不留门户在,龟山立处是河南。

诗词详细

月夜看桂

宋代·严中和

玉杵声中舞素娥,西风叶叶自婆娑。一天清气无人管,惟有山楼树影多。

诗词详细

拟上青霄别有关,身无健翮莫追攀。而今已是孤飞鹤,毛羽摧颓返故山。

诗词详细

雪中和允崇 其二

明代·庄昶

我有何能敢屈尊,也劳云水下柴门。溪亭此乐虽堪赏,薄酒山瓶也自温。雪月满前都若此,乾坤今果欲何言。无端点尽天几妙,千古诗家一字恩。

诗词详细

十日黄埃上砚屏,谁堪秋月照花明。素衣暂倚凉风坐,羡杀横江一鹤行。

诗词详细

黄山道中和光岳

明代·庄昶

拄杖閒随自在行,八年今又共徐生。扶持一老閒寻乐,起动诸峰出远迎。每处诗还游寺好,老人眼却看山明。我曹分定该云水,每谓苍天赋极平。

诗词详细

风前箫鼓落滩声,云际孤帆逐鸟轻。秋满残林初送雨,夜严荒徼渐传更。无心更著江湖记,庞俗曾闻山海经。惟谢同行张博望,一尊遥为寄高情。

诗词详细

淡疑云母隐金屏,远即乾坤判晦明。便儗振衣千仞上,人间应有近天行。

诗词详细

句 其一

宋代·严中和

树影踏不碎,花香嗅却无。

诗词详细

宋代·严中和

树影踏不醉,花香嗅却无。

诗词详细

雪中和赵地官 其三

明代·庄昶

尊酒真劳半日留,风花开眼欲谁愁。人逢此雪谁能厌,诗到今朝岂用求。君总观梅如玩易,我归骑马似乘舟。年丰敢自山中拜,直北遥看是帝州。

诗词详细

句 其三

宋代·严中和

涧水活不冻,山枫老自灵。

诗词详细

雪中和允崇 其四

明代·庄昶

溪山何必画羸骖,活水痴人不出庵。雪月风花閒自弄,阴阳奇耦共谁谈。无言自得玄天妙,有画还成卖兔惭。到此北溪终可语,得朋真是在东南。

诗词详细

  在中国的艺术界,有许多父子关系密切的艺术家。而向敏中和向宗彦则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本文将从多个角度介绍他们的关系以及他们的艺术成就。  一、向敏中的故事  向.....

详细

  众所周知中和殿是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中和殿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出自于哪里?其实“中和”二字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

详细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