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屐

mù jī

ㄇㄨˋ ㄐㄧ

名词

木屐的意思

词语解释

木屐mù jī

亦称“呱哒板儿”。木底鞋。

英文geta;

国语辞典

木屐mù jī

以木材做底的拖板鞋。

网络解释

木屐mù jī

木屐,简称屐,是一种两齿木底鞋,走起来路来吱吱作响,适合在南方雨天、泥上行走。若鞋面为帛制成,则称为帛屐。牛皮制作则称作牛皮屐。木制底下是四个铁钉,耐磨、防滑。

木屐是由中国人发明的,是隋唐以前,特别是汉朝时期的常见服饰。其名来自中古音“屐屉”,常称作木屐,使用于室外。后传入日本,在日本流行至今。

木屐在中国,是汉服足衣的一种,是最古老的足衣。尧舜禹以后始服木屐。晋朝时,木屐有男方女圆的区别。汉晋隋唐时期的,木屐尤其普遍。在汉代,女性出嫁的时候会穿上彩色系带的木屐。南朝梁的贵族也常着高齿屐。南朝宋之时,贵族为了节俭也着木屐。杜牧诗云:“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由木板与木屐带结合而成,木板的底面有两条突起的“齿”,目的是为了雨天便于泥上行走。屐是木履之下有齿者,又称木屐。江南以桐木为底,用蒲为鞋,麻穿其鼻。 除了两齿木屐以外,古代行军打仗时也会使用平底木屐,以防止脚部被带刺杂草划伤。不仅仅军人如此,平民也往往在路上穿着木屐,防止脚被带刺植物划伤。”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因此日本称谢公屐为“山屐”。八月十五夜诗(大江匡房):“山屐田衣三五夜。短低帽放游天。”《宇治拾遗物语・一四・三》:“开レ门て相迎たれば、泥が深きと见へて山屐の歯には、泥が事外ついたぞ”。《中华若木诗抄・下》:“下踏の歯の谁ころや桥の霜”。

木屐的单字字义

  • 拼音部首总笔画4

    木 [ mù ] 基本解释:①树类植物的通称。例如树~。乔~。灌~。~石(树木和石头,喻没有知觉和情感的东西)。缘~求鱼。 ②木料、木制品。例如~材。~器。~刻。~匠。~已成舟。 ③棺材。例如棺~。 ④质朴。例... [更多解释]

  • 拼音部首总笔画10

    屐 [ jī ] 基本解释:◎木头鞋,泛指鞋。例如木~。~履。 详细解释:名词 1.形声。从履(鞋子)省,支声。本义:木屐,一种笨重的木底鞋。 2.同本义。 英文 :clogs; 引证 :木屐也。 ——... [更多解释]

近音词、同音词

木屐的相关组词